《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一封劝谏信,主要内容是反对秦国实行“逐客令”,强调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文章从秦国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了逐客政策的利弊,指出逐客会导致人才流失,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李斯以秦国自身的利益为重,建议秦始皇改变逐客政策,广纳贤才,共同开创国家的繁荣富强。
《谏逐客书》的重点归纳如下:
1. 阐述了秦国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强调了人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2. 分析了逐客令的负面影响,认为这将导致人才流失,削弱秦国的实力。
3. 提出了广纳贤才的建议,认为这是秦国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4. 强调了秦始皇应以秦国的利益为重,不要因为一时的私利而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
5. 表达了对秦始皇的忠诚和对秦国未来的期望。
1、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3、通假字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an)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状语后置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状语后置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省略句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状语后置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判断句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谏逐客书》)宾语前置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谏逐客书》)被动句
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判断句
《郑》……《象》者,异国之乐也(《谏逐客书》)判断句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判断句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判断句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状语后置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谏逐客书》)用,被国家使用,为国家效力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宝,名作动,作为宝物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谏逐客书》)“蚕”,名词作状语。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却,使动用法:“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或解释为“宣扬”。
却宾客以业诸侯。却,使动用法:“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谏逐客书)散,使动用法;西,名作状
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动用法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名词作动词,称霸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谏逐客书》),却 使动用法
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快,使动用法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谏逐客书》)乐,以…为乐
包九夷,制鄢、郢(yng)(《谏逐客书》)包,名作动,囊括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谏逐客书》)名词作状语
“谐之言曰的曰”是指用语言技巧巧妙地表达一些有趣或滑稽的话语,以达到让听众感到愉悦和轻松的效果。在中国文化中,谐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把发音相似的词语或音节进行组合,达到幽默或似是而非的效果。这种讲话方式在演讲、诗歌和口头表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语言的运用,不仅要富有趣味性,还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约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