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胎质、胎色。胎质、胎色。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2. 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 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佑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1、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 。
3、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4、圈足大小,真品元青花的大盘类和罐类都是大圈足,而小盘和大碗都是小圈足。其瓶类形状适中,和瓶身成正比,按圈足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

5、胎质细腻,元青花大多使用的是瓷石和高岭土混合而成的配方,胎质非常紧致细腻,基本没有气孔,且不吸水,敲击的时候声音非常浑厚响亮。
6、莹白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不一,以及清洗的情况不同,元青花的能见度也都不一样。胎色不是指土色或铁锈附着在器物上的颜色,而是指瓷器本身的颜色,可以从元青花的破损处来观察。元青花的胎色有四种,分别是莹白色、灰白色、米白色和姜黄色。

7、梅瓶、大罐等琢器呈现不规则的环形足,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不很圆。底部多不施釉,但会有制作时留下的不经意的粘釉痕迹。部分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带有明显的刷釉痕。沙底可见明显的旋削痕及收刀点。
8、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内所含的杂质及铁质较多,呈现出颗粒状态突出,瓷胎断面处会有有偏狭形气孔或杂质留下的缝隙。元青花的瓷胎老化干燥,但断面会呈现糯米光泽,这种情况在玉壶春瓶上最为明显。
9、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10、由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元青花的好坏取决于它的颜色、纹路和细节。好的元青花通常色彩明亮,花纹分布均匀且细致,纹饰清晰明了;而劣质的元青花色彩呈现偏淡、暗沉,花纹布局混乱、不协调,图案线条粗糙模糊,甚至可能出现细微的瑕疵或磨损。
此外,合格的元青花还要根据年代、制作、形状、大小、品相、工艺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对元青花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才能更好地判断它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