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字用法
时间:2025-05-12 23:09:59
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寡助之至的之是主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①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②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③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④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⑤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⑥ 环:围。 

⑦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⑧ 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⑨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文本主旨

本文从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入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写作特色

1.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 运用设喻,易于接受。

从文章来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得迟什么意思
答案

“得迟”这个词组在中文里没有明确的定义,可能是一个口语表达或者地域性的说法。根据“得”和“迟”这两个词单独的含义,我们可以推测“得迟”可能与“得到”和“迟到”有关。例如,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得到某个东西或某个消息时间比别人晚,或者用来形容某人总是迟到的情况

然而,由于这个词组不是标准的中文表达,具体的含义可能因地区、语境或个人的使用习惯而有所不同。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得迟”的含义,你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上下文或询问使用该词的人以获得更具体的解释。

在回答字数多一点的要求下,我可以给出一个假设性的例子来说明“得迟”可能的使用场景:

小明和小华是同事,他们都在等待一个重要的项目结果。小华提前得到了结果,而小明却等了很长时间才得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小明“得迟”了。这个词组强调了小明在获取信息或结果上的滞后,可能对他的工作或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例子,实际的含义可能因具体语境而异。如果你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或上下文,我会更乐意为你提供更准确的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答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

推荐
© 2025 安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