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潼关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潼关关隘的重要形式,下面是一些潼关诗词的赏析:
1.《过潼关》(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通过描写黄河、孤城、万仞山等景象,展现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同时,诗人通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比喻,表达了国家边境的严密防守。
2.《潼关》(唐代·王之涣):
秦地江山千里外,秦关险阻万重山。
重山万重,潼关险阻,天险地险,谁敢争锋。
这首诗通过对秦地江山、秦关险阻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潼关的险峻和重要性。同时,诗人通过“谁敢争锋”的句子,表达了对潼关关隘的敬畏之情。
3.《过潼关》(宋代·陆游):
天险潼关万仞山,谁敢争锋秦地间。
青楼夜夜笙歌地,白首年年戍楼边。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天险、秦地间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潼关的险峻和重要性。同时,诗人通过“青楼夜夜笙歌地,白首年年戍楼边”的句子,表达了潼关关隘的艰苦和牺牲。
潼关
谭嗣同 〔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获取全年级教材文章底部留言:
潼关赋是一篇描绘潼关地貌、历史和文化景观的骈文,作者是明朝诗人杨慎。下面是《潼关赋》原文:
关中形胜,潼关为最。潼关之胜,胜在河山。
夫潼关者,雄据河山之要,扼秦陇之咽喉。左控龙门,右扼长坂,前临黄河,背拱华山。是故,号为天下第一关。
自昔禹贡之治水,龙门之疏凿,以至周秦汉唐,历代皆建关设戍。北有临晋,南有函谷,东有荆山,西有武关。然潼关之形势,独以雄伟为冠。
夫关山之险,乃天地之造化,非人力之所能为。山势如龙,雄踞关上。关楼高耸,耸入云霄。山势与关楼相映,如画如诗。
自唐以来,潼关为天下之要塞。唐太宗征辽,明太祖平陈友谅,皆出潼关。今朝廷又以潼关为西北之重镇,以备胡虏之侵扰。
夫潼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