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只得回去,但心系祖国,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水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
这个也不全是郭老的意见。因为当时北京发展迅猛,而老城墙又把北京箍得太紧,没有扩展空间。作为首都,城市发展跟不上需要。而旧城框不打破就无从扩展。这个时期也有在北京西边再建一个新的中心,以保存旧城。当时也有新北京的计划,从复兴门向西发展。也作了不少工作,一直到五颗松。现在的一些军队大院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但国力不足,后继乏力。只好作罢。拆城墙也是无奈,太占地方了!本来想拆一部分,但也解决不了问题。虽然当时意见就不统一,但中央拍板了,不得不走这个下策。
原因如下
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文人,郭沫若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还是位文史大家和顶级作家。
因此,他的书法既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注入了文人学者的气质,所以全国各地大凡有文化活动的地方,或者是名胜古迹建筑以及文化活动中心之类的院馆等等,都会想到要请他题字的,这大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了吧。
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好评,应该说是他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出新,也可以说他在书法艺术上,探索研究了几十年。
他的书法体式自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和特殊风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许多作品既重传统,更多创新,充分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笔力爽劲洒脱,笔锋灵活变通,气贯笔端,形神兼备,既有功力,又很耐看,从而留下了韵味无穷的观赏效果。
所以,他所书写出来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