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防治。1. 减少蝗虫食物源。很多种类的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可以尽量多种大豆、苜蓿、果树。2. 减少蝗虫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的地势较低,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3. 有效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很多种类的蝗虫不吃苜蓿
二、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它们可以消灭很大一部分蝗虫。蝗虫的天敌有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类的蜂类、寄生蝇类等。蚂蚁、步甲、芫青、雏蜂虻、食虫虻等都是蝗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此外,也可牧鸡、牧鸭治蝗,在蝗虫发生时,把鸡鸭放到田间捕食。
蜥蜴是蝗虫的天敌
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取食了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就会得病,接触绿僵菌的蝗虫会因为体内长满菌丝而死亡,印楝素则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
生物农药
三、化学防治。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主要有:1. 有机磷类农药——马拉硫磷、敌敌畏;2. 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3. 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还有很多混配的农药,如快杀灵。锐劲特(又名氟虫腈)也是杀蝗虫的特效农药。
目前地面化学防治常用农药有:75% 马拉硫磷油剂,2.5% 溴氰菊酯油剂,5% 氟虫脲水剂,45% 敌敌畏·马拉硫磷乳油,30% 辛硫磷·氰戊菊酯乳油。按照上述农药的使用说明书配药喷施即可。
蝗灾中的蝗虫会变色,这主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种群密度密切相关。当蝗虫数量较少时,它们为了在植物中隐藏自己,通常呈现绿色。然而,随着蝗虫数量的增加和种群密度的变大,它们会逐渐变成黑棕色。
这种变色现象是由蝗虫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当蝗虫分泌一种名为“聚集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时,不仅会吸引更多的蝗虫聚集,还会触发蝗虫体内的生理变化,导致它们变色。
蝗灾可以用药剂防治。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